初春的泗陽,翠綠的柳枝在惠風中搖曳。此時,來安街道4.8公里的徐大泓戰線上,一場以“水系連通”為主題的工程會戰正在打響。這條西連泗塘河、東入淮泗河的徐大泓,疏浚工程結束后,水體將由滯變活,向東奔流,兩岸農田排灌難題將成為歷史。
泗陽,是蘇北的農業大縣,全國“水系連通”試點縣。縣水利局局長倉義晶說,分兩年實施的“水系連通”工程,就是對縣域內的湖河溝渠進行綜合治理,構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備、互連互通,蓄泄兼籌、引排得當,多源互補、豐枯調劑,水流通暢、環境優美”的湖河溝渠連通體系,使其實現優化生態環境、改善灌排條件、美化居民生活的目標,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20年初,縣委、縣政府從生態發展的高度出發,采取PPP模式,投入6.19億元實施“水系連通”工程。項目涉及10個鄉鎮,總長137.86公里,河道清淤100.58公里,生態護岸38.42公里,岸坡及岸帶植被恢復面積163.13公頃,采取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湖管護、防污控污、景觀人文等7項措施,對高松河、黃碼河、小黃河等37條骨干河流進行綜合治理。2020年,全年實施的18條河道水系得到了綜合整治。
經過“水系連通”工程,全縣18條骨干河道,河水連通了,河水奔流了,排澇能力增強了,相互之間形成了大流動的“水系網”,大雨不成澇,暴雨不成災,連陰雨不成洪、雨過田間無積水的排水體系,不僅河水活了,排澇能力也顯著提升,全縣“水系連通”受益村莊達到67個計21.5萬人。
泗陽縣“水系連通”工程解決了農田灌溉難題。對灌溉能力差的河道,開引河,疏河床,拓水源,建泵站,蓄水源。先后疏浚整治黃碼河、官溝河、謝大溝6條骨干灌排河道,灌排受益面積共計59.88萬畝;完成黃碼河沿線三徐引河、高灣引河、壩頭機站引河治理,解決了困擾高灣村等10個村莊約4萬畝農田的灌溉引水問題;完成黃塘河等河道水源存蓄工程,解決7000畝農田的灌溉引水問題;改善了高灣引河、三徐引河、紅旗大溝等主要灌溉河道灌溉高峰期取水難,改善灌溉面積4.45萬畝。
“水系連通”工程中,泗陽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水域與岸線共治,治水與治污并舉,以河網骨干水系為脈絡,對37條骨干河流實施生態系統治理,優化農村河流水生態環境。在運北片區建成小黃河、紅旗大溝2條河流的截污工程,在運南片區建成黃碼河、官溝河、一干引河、長河、新四中溝等8條河流的截污工程。同時,在18條骨干河道建設污水處理廠,打造生態濕地凈化水池、鋪設生活污水管道、實施截污工程、開展內源治理、栽植水生植物、做好岸線護坡和栽植景觀綠植,彰顯泗陽縣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城鄉風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