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一種延續千年的緬懷,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回溯。人們在龍舟的鼓點聲中、在艾草蒲香的氣息里,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衍變。或是一枚艾香沁人的荷包、或是一件承載祝福的面塑……每一種端午主題的手工藝品,所承載傳統記憶都令人無比神往。
節前,在埠子鎮體育運動中心,看到一個正在編制手工藝品出售的攤子。說是攤子,其實就是一輛電動三輪車上懸掛許多節日手工藝品,外加一個小的折疊桌。
攤主靳女士在和客人閑談中,一個絲綢手鏈不到十分鐘已經編好了。40多歲靳女士介紹,手藝是跟母親學的,有近二十年沒干了,手都生疏了。可以編朱索、五色縷、絲網等,還縫制香囊。朱索,紅色的線為主編成。紅色是火的意象,肯定能夠滅除邪毒的。以紅色蠶絲線做編織成的朱索,懸掛于門首,不僅有辟邪的作用,對家庭更有重要的意義。現在朱索大多給孩子做腰帶,是不準確的。?五彩縷類似朱索,但不掛在門首,而是戴在手臂上。桃印,就是在桃仁上刻出各種形象的桃符。在中國的道教中,認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現在演變成為一種裝飾了。香囊,也叫香包、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也有用絲布縫制而成的,在端午節時,一般內裝朱砂、雄黃、艾葉等藥物,以彩繩打上絡子串起來,佩于身上,以驅邪潔身,消災祛病。香囊一般制成圓形、方形、桃形等等,有時會根據需要做成有獨特意義的形狀,如吉祥物或生肖動物等。
傳統文化復興,使人們了解并認同傳統民俗中的文化內涵,引導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的活力,從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提升文化自信,通過復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共: 1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