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建設讓治水變“智水”
2022年05月10日09:40 來源:宿遷移動
在泗洪縣水利局信息調度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大屏上顯示著全縣水文站、易澇點、閘泵站水位、臺風路徑等信息;河道監控大屏展示著重點區域的河面實時情況,不時有預警信息跳動,提醒工作人員及時處理。
這個大屏就是泗洪縣“智慧水利”管控平臺,是“泗洪縣水利信息一體化”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提升精準治水能力,泗洪縣水利局聯合宿遷移動結合當地水利發展目標和實際需求,共同建設泗洪縣“智慧水利”項目。該項目包含防汛防旱、河湖長制、水利工程管理、水資源監管、水政執法監察管理、協同辦公、泗洪縣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移動APP 等7大應用體系,依托中國移動5G網絡,融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治水感知全天候、業務全覆蓋、管理全過程,可謂是水利管理的 “智慧大腦”。
“感知神經”,讓視野更廣闊
古語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河湖智慧治理,數據信息是基石。在泗洪縣的水位站、雨量站附近,可以看到部署的水利傳感器,通過這些設備可以實時采集、傳輸水文數據信息,推動感知能力由“分散”向“集中”、由“智能”向“智慧”轉變。
據悉,泗洪移動在全縣20個水位站、11個雨量站、15個閘泵站工情監測站、8個城市積水監測站、34個主要閘泵站部署5G水利設施及視頻設備,實現24小時數據監測。平臺還匯聚了氣象、水工等業務數據,通過大數據、AI建模分析,可視化展示呈現,讓水利人員足不出戶即可實時掌握全縣水位、雨量、積水等信息。“通過‘智慧水利’協同平臺,每一個神經元感知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實現線上高效協同處置,大大節省了傳統監測方式的人力物力。”縣水利局工作人員說道。
“防汛大腦”,讓決策更科學
防汛,是“智慧水利”大顯身手的平臺。泗洪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境內三崗三洼,起伏交錯,水情多變,7條流域性河道承載豫皖蘇三省來水過境入湖,是名副其實的“洪水走廊”。為提高防汛工作效率,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強防汛預警響應和撤離指揮能力,防汛抗旱信息服務平臺打通了防汛“監測—分析—預警響應—撤離指揮—返回”這一全流程閉環處置鏈條。在產生防汛事件前,系統會實時調取各監測站點監控視頻、水雨情、工情信息,一旦出現降雨量超限或河道超水位運行,系統會快速生成預警信息并通知相關責任人去做好防汛準備;防汛發生時,依據防汛防臺應急預案連線搶險隊伍,動態跟蹤全縣應急響應狀況,根據事件發展態勢,結合交通實況,智能規劃最優搶險路線,指揮搶險隊伍搶險救災,確保滯洪區人員安全撤離。“通過防汛全流程閉環處置,大幅提高了我縣災害防御的工作效率,實現了洪澇災害應急的快速響應。”泗洪縣水利局周主任講道。
“智能診斷”,讓治理更精準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泗洪縣“智慧水利”以數字化賦能生態河湖治理,不僅滿足日常對河道的巡檢,而且可以實現對河道的全流程管理。
河湖管理人員基于前端感知設備日常可實時查看主要河湖的取水口數量、排污口數量、最新水質情況等業務數據,還可以通過攝像頭獲取該取水口的視頻信息,實現對問題河道各河段水質的全面掌握。同時系統輿情監測模塊,將公眾對河湖的投訴和建議快速送達給河長進行處理,平臺構建“專項行動”推進河湖問題處理,從而培育“治水沒有旁觀者”的社會共識,群策群力,共同維護河水常清、水岸常綠。
自泗洪縣“智慧水利”平臺上線以來,各級河湖長積極行動,“四亂”等突出問題已經得到遏制,河湖水質明顯提升,水暢、水活、水清、水景的景象開始顯現。
未來,泗洪縣“智慧水利”建設將不斷深化,持續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更好地融入智慧水利建設中去,逐步完善和擴展平臺功能,打造具有泗洪特色的水利智慧化治理新模式,擦亮水韻泗洪底色,讓“水美泗洪”從藍圖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