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2024年水資源調查工作成效明顯
2025年01月25日08:16 來源:宿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24年,宿遷市緊緊圍繞“兩統一”職責,以“三調”和年度變更調查成果為統一底板,開展全域覆蓋、全要素、全周期的水資源調查,按質保量地完成了階段性調查任務。
一是精準勘探,初步摸清水資源情況。以“三調”和年度變更調查水域范圍為基礎,參考城市國土空間監測等數據,開展豐水期水域空間調查,查清了全市水域空間類型,涉及河流7013條、水庫46座、湖泊7座,水域面積共1181.25 km2;外業測量完成全市101條河流、21座水庫的水下地形(水深)情況,摸清地表水體的空間分布、數量、質量和年度變化情況。除此之外,還開展豐水期、枯水期地下水統測工作,涉及318個統測點及113個采樣點,包含地下水監測井在內,可有效掌握地下水位變化情況,為地下水監測報告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數字賦能,構建水資源調查體系。建立動態監測體系。通過一年兩次監測點水位、一年一次水質檢測分析等數據,并利用專用APP將數據回傳至數據中心,及時捕捉水資源的動態變化趨勢,實現對水資源連續、長期的跟蹤監測,為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數據依據。構建水資源三維模型、數據。利用水域空間、水儲存量調查成果,構建水域三維模型、“水面面積-水深-儲存量”數學模型,實現后期水儲存量“一鍵”計算;在洋河新區試點的地下水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與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完善全市地下水資源立體時空數據庫建設,加快推進地下水資源立體化、精細化、動態化、智慧化管理。接入智慧平臺。依托水資源智慧評價平臺,推進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字化水平。開展水資源專題評價與年度評價,形成資源量統計表、評價成果與參數一張圖等。
三是聚力攻堅,解決水資源調查堵點。創新應用數字化技術。我市水網密布、水況復雜,部分水域監測難度較大,為保證調查數據的準確性,使用專業調查APP軟件、GIS、JSCors網絡、多光譜相機、無人機、無人船等技術手段,發揮多種測量方式和技術交叉互補作用,實現地表水空間分布和形態的精準識別與測量。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為解決水資源調查成果協調統一問題,建立跨區協同、跨部門合作機制,通過與農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之間數據的高效共享整合使用,實現調查數據的無縫銜接,提升調查工作的綜合性。吸引公眾參與。部分縣區開展水資源調查志愿者推廣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志愿者對河流、湖泊等進行簡單的觀測和記錄(如水位變化、水體顏色),并及時反饋給技術單位。這種參與模式不僅豐富了調查數據來源,還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注水資源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