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駐村第一書記張儒:敢擔當善作為 俯首耕耘振興夢
2022年11月01日09:10 來源:宿遷市生態環境局
懷揣夢想,堅定初心,奉獻于一方熱土;面對議論,面對質疑,時刻銘記囑托,依靠黨員和群眾,干實事、真干事、干好事;敢于擔當,善于作為,讓村莊舊貌換新顏,實現美麗蝶變。
自2016年以來,宿遷市生態環境局派駐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南蔡鄉陳圩村第一書記張儒,用心用情扎根基層,傾聽百姓心聲,堅持黨建引領,實施民生工程,發展集體經濟,蹚出產業致富新路子。
宿遷市生態環境局駐陳圩村第一書記張儒(右一)
親力親為,讓臟亂的環境“靚起來”
張儒2013年由部隊轉業到地方,成為一名環保衛士。
2016年,張儒被宿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派至宿遷經開區南蔡鄉陳圩村擔任“第一書記”。
第一次走進陳圩,破舊的村莊令張儒印象深刻。“家門口隨意傾倒的生活垃圾上蚊蠅亂飛,池塘里污水變臭發黑,特別是遇到陰雨天氣,家門口的道路泥濘難行……”看到新來的第一書記,村民露出期待的目光,希望這個年輕人的到來能給村莊帶來新變化。
“我這第一書記不是掛掛職走走過場,一定要在我們局幫助下,讓陳圩發生真切的變化!”張儒與鄉、村兩級領導研究確定,圍繞“促增收”“做實事”兩方面進行駐村幫扶。
“十三五”期間,在市生態環境局黨組強力支持下,常態組織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先后協調近700萬元,實施了鋪路、架路燈、栽種果樹、成立勞務公司、協調廠房租賃、修繕烈士墓、建設污水處理站、支持建設垃圾收集設施設備等項目。
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路燈也亮起來了,村里建起了公共廁所,建起了污水處理站、垃圾集中收運,昔日臟亂差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了。“現在這里環境變美了,生活更舒心了。晚上我們也在家門口跳起了廣場舞!”伴隨著悠揚的舞曲,村民劉美麗邊跳邊笑著說。
發展產業,讓老鄉的腰包“鼓起來”
環境變美了,張儒隨后考慮到如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陳圩村2015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5100元,我們結對的低收入戶就有39戶,這是當時擺在我面前最大的難題。”張儒回憶道。
經過調查,張儒了解到陳圩村有種植草坪的優勢,于是他主動和種植大戶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正是在張儒的動員下,種植大戶決定擴大種植面積,并且帶動周邊村民也加入種植草坪的行列中來。
同時,張儒按照省生態環境廳最新工作部署,與相關處室研究如何利用全村公共空間土地,嘗試種植水生植物、護坡植物等,既能減少溝渠水塘水體黑臭、減少道路建筑周邊土壤流失,又能銷售給環境治理項目,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同時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
“十三五”脫貧攻堅收官年,陳圩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年收入45.25萬元。尤其令他欣慰的是,所包39戶貧困戶,也于2019年底全面實現脫貧。
同時,因個人幫扶成績突出,張儒被市扶貧辦考核鑒定為優秀等次。
狠抓黨建,讓村級黨組織“強起來”
2021年初,根據宿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安排,張儒繼續掛職陳圩村“第一書記”。“根據新的工作要求,我要用更加飽滿的激情投入到鄉村振興中去,讓陳圩再次煥發新的生機!”張儒這句話說得鏗鏘有力。
張儒說,進入“十四五”后,隨著“三農”工作側重點轉移,之前的“掛村包戶”變為“掛村幫促”,之前的扶貧任務變為鄉村振興。2021年以來,局領導多次與鄉、村兩級干群,圍繞“怎么把產業搞起來、怎么把生態環境搞好、怎么提升治理能力、怎么讓鄉風更文明、怎么讓村民更幸福”進行溝通討論,最終確定一批具體可落地的項目。張儒具體負責宿遷市生態環境局鄉村振興掛村幫促工作。
面對村兩委人手有限、水平不高現狀,怎么提升治理能力?結合該村實際,他指導村黨支部開展“AB崗分工”“黨建+農戶+商戶”積分制管理,與江蘇天弈成律師事務所開展黨支部結對聯建等工作,以強黨建促治理。
此外,面對陳圩村資金少、產業少現狀,怎么把產業搞起來?他還向局黨組積極爭取,協調150萬元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并且積極推進“創客基地”“住戶小菜園”“耕地流轉”等嘗試盤活農房、土地等項目,先輸血、再造血,以求用產業“促增收”。
面對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張儒想盡辦法,為村兩委出謀劃策,向上協調爭取,還落實了“文化墻”“道路安全防護”“烈士墓修繕”“溝渠整治”等一批“做實事”項目。
張儒介紹,經過近兩年的鄉村振興幫促,他最大的收獲是,陳圩村村兩委已統一形成“黨建引領、法治護航、生態幫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工作思路,對盡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他和陳圩村村兩委更有底氣、更有信心了。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造鄉村振興“宿遷樣板”勢在必行。張儒精心耕耘自己的“責任田”,干實事、真干事、干好事,用實際行動書寫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