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遷”變·十年回眸④丨加快綠色發展,以生態“含綠量”謀發展“含金量”
2022年10月14日19:27 來源:宿遷市生態環境局
“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宿遷市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緊緊圍繞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的發展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環境實現從“局部好轉”向“根本好轉”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持續提高,“綠色”成為宿遷高質量發展最亮底色。
即日起,宿遷市生態環境局推出“生態‘遷’變·十年回眸”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回顧總結、展現十年間全市污染攻堅、綠色發展經驗和成果,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綠色轉型篇。
以高定位、高品質、高顏值晉升市內外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是宿城區蔡集鎮結合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等重點工作,發掘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宿風情,并配套“吃住行游購娛”全業態打造的一站式復合型農文旅景區,預計年接待游客50萬人,帶動實現強村富民。
落實“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加快綠色發展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宿遷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創新驅動為引擎,找準促發展的“角度”,全力推進綠色變革,既從源頭為生態環境減負,又拓展轉換通道,促進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讓宿遷美得有顏值、更有價值。
01、淘汰落后產能、推動清潔生產,實現發展模式變“綠”
過去幾年,宿遷以能源消費的負增長支撐了經濟社會的高速增長,非電行業煤炭消耗量逐年壓減,連續多年高質量完成省定減煤目標任務。2021年,全市非電行業用煤處于全省最低,電力行業用煤占比達91.25%,用煤結構全省最優。
加快綠色發展,宿遷以“釘釘子”精神聚力淘汰落實產能,持續開展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和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取消沭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化工產業定位,關停化工企業102戶、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業2823戶,取締“散亂污”企業2946戶,淘汰低端低效產能項目45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2021年單位產值能耗0.14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17.0%。
作為全球首家踐行零碳行動的再生纖維企業,江蘇芮邦科技有限公司年回收利用廢棄塑料瓶超300億個,直接減少380萬噸原油使用和108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升級改造加彈車間排煙系統,減少廢煙排放量60%。生產、生活廢水經處理后超過80%中水回用,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在此基礎上,多年來,宿遷以千百億級產業培育行動計劃為抓手,聚焦重點產業鏈,推進企業節能化改造、清潔化生產、循環化利用,進一步推動發展模式變“綠”。
“通過技改,我們在減少30%用工的情況下,年產值較之前提升了1倍。”說起綠色轉型,瑞泰精密科技(沭陽)有限公司負責人喜上眉梢。該企業已投資10億元,對主要應用于藍牙耳機、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高密度柔性線路板生產車間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推動發展提質增效。
02、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產業結構變“輕”
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4.9:47.1:38.0,調整至2021年的9.5:43.4:47.1,全市GDP年均增長9.0%、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過去十年,宿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作為加快綠色發展的關鍵一招。與集成綠色信貸、應急管控豁免等政策,引導玻璃、新材料等行業轉型發展同步,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快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轉型、層次提升、底色優化。
全力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深度銜接,宿遷接續發展壯大以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數字產業。目前,全市已集聚京東、當當、途牛等30多家全國知名互聯網企業,擁有1個國家級電商產業園、8個省級電商示范基地。
此外,加快發展光伏新能源產業、打造光伏之都,大力建設“中國酒都”、打造省釀造產業園等,切實推動產業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以光伏新能源產業為例,當前在建和擬建項目全部達產以后,全市晶硅光伏產業鏈的三個關鍵環節中,切片將達到24GW,電池將達到65GW,組件將達到73GW,有望成為宿遷首條千億級產業鏈。
03、因地制宜創新“生態+”模式,促進發展業態變“新”
以生態“含綠量”謀發展“含金量”,宿遷還因地制宜創新“生態+”模式,積極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精心打造的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就是“生態+旅游”的典型。
“環境美了,不僅自己住得舒適,還吸引很多游客,我們可以開辦農家樂、民宿來賺錢,口袋也鼓了起來。”談到生活的變化,當地村民都樂得合不攏嘴。
值得一提的是,宿遷圍繞建設長三角新興鄉村旅游目的地,宿遷持續加快休閑農業提質增效,重點打造洋河全域農旅經濟板塊、環主城區鄉村休閑康養板塊、河湖沿線鄉村旅游體驗板塊,正逐步形成區塊化布局的休閑農旅新業態。
非但如此,宿遷創新以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掘黃河故道獨特生態優勢,探索以園區為載體的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路徑,布局“一廊兩城九園九鎮”的產業空間格局;探索以重點鎮為載體的三產融合發展路徑,形成產業融合、優勢互補、鏈條延伸、錯位發展的新型產鎮協同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綠富同興。
未來30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將會貫穿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宿遷堅決扛起“勇挑大梁”的政治責任,正以“雙碳”目標引領全力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綠色低碳的美麗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