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遷”變·十年回眸②丨堅持鐵腕治污,污染攻堅從“堅決”向“深入”轉變
2022年10月12日17:10 來源:宿遷市生態環境局
編者按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宿遷市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緊緊圍繞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的發展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環境實現從“局部好轉”向“根本好轉”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持續提高,“綠色”成為宿遷高質量發展最亮底色。
即日起,宿遷市生態環境局推出“生態‘遷’變·十年回眸”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回顧總結、展現十年間全市污染攻堅、綠色發展經驗和成果,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污染攻堅篇~
從古黃河改造、馬陵河治理,到入湖河流水質改善、洪澤湖生態保護修復,宿遷水環境持續改善;從根治廢舊物資回收加工污染、圍剿“散亂污”,到揚塵整治、淘汰老舊車,宿遷撥霧霾見藍天……美麗宿遷“天生麗質”,更不乏“后天努力”。
堅定不移把生態環境保護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恪守“生態立市”宿遷始終保持優環境“強度”,按照“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思路,系統謀劃、一體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污染攻堅從“堅決”向“深入”轉變、取得明顯成效。
數據顯示,全市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74μg/m3減降至2021年的38μg/m3;優良天數比例由2013年的61.4%提升至2021年的80.8%;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90%,河湖水質改善數量從17個增加到45個,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生態環境質量達有歷史數據以來最好水平。
綜合施策,確保“藍天常在”
如今,在宿遷經常可見巡查空氣質量走航監測車。“在走航監測全覆蓋的基礎上,我們結合污染普查數據庫、上級檢查交辦清單、群眾來信來訪線索等信息,梳理確定涉氣問題重點區域,聯動開展針對性走航巡查,發現問題、現場交辦。”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空氣質量好壞直接關系群眾生活質量的高低,通過走航監測精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宿遷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關鍵一招。過去十年,著眼“天更藍”,宿遷一方面堅持“治企、管車、控煤、降塵、禁燒、聯防”綜合施策,全面推進工業廢氣治理、揚塵污染控制、移動源污染整治、秸稈禁燒等專項行動;另一方面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持續提升環境監測質效,確保“藍天常在”。
十年來,全市累計實施1.7萬多項治理工程,完成16臺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和3037臺小鍋爐淘汰任務,推進146家涉VOCs企業完成原料替代和更新改造,完成中心城區所有加油站油氣回收改造;同步構建“激光雷達+微型站+走航車”網格化大氣管控體系。
非但如此,宿遷還堅持“定向挖潛”與重點區域相結合,以國省控站點為中心,將管控范圍由半徑3公里擴大至5公里,并率先通過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計量認證,填補國內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數據執法應用空白,開展水性漆替代油性漆、生物膠替代脲醛膠等工作。
標本兼治,推動“碧水長流”
這兩年,中華花鰍時隔20年重現宿遷,鳥類“活化石”東方白鸛和中華秋沙鴨相繼來宿越冬,這些指示生物頻繁現身是宿遷水環境改善的最好證明。
著眼“水更清”,宿遷堅持“水資源、水治理、水生態”三水共治和“控源截污、標本兼治、點源治理、協同共治”多措并舉,“一河一策”推進國省考斷面達標整治。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長制,突出抓好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沿線生態環境整治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污染治理。
處在濉河330省道國考斷面上游不到兩公里、近10萬畝的江蘇省洪澤湖農場,在率先實施夏季麥秸稈離田及直播稻改機插秧試點的同時,創新以“內循環”帶優“大生態”。“在被42公里圍河環繞的基礎上,我們先開挖13條排澇溝與圍河溝通,后開挖1994條灌溉渠與排澇溝溝通,全面疏通內部水系,確保農田退水全部進入灌溉渠和排澇溝,形成完整的內部‘小循環’。”該農場有關負責人說,如今在農田退水時節,下游國考斷面水質也能穩定達標。
宿豫區世紀河曹集段鄉級河長程高堅持每天巡河兩次,發現問題特別是河邊的垃圾、雜草,他都會第一時間處理。“現在環境給清理整治比較好,水也清了,大家走這也賞心悅目。”附近居民茆永強感慨道。
此外,宿遷統籌實施城鎮污水效能提標、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工程790余項,整治城市黑臭水體31條,建成涉農行政村污水治理設施848個,成功入選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全國全面推行河長制“典型市”,并創成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
去年被列為“江蘇省農村生活污水社會治理試點縣”的泗陽縣,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的模式建設全縣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實行站區與管網同時建設、統一建設,確保建設的每一個站點都能正常收水、正常運行,并創新污水治理“1+2”模式。
具體來說,就是結合村莊衛生環境改善和景觀提升等要求,在建設一個村級污水處理站的同時,再配套建設一座水沖式公廁和一個人工濕地。“這里雖是農村,但找不到一個旱廁,家家門前屋后花木蔥蘢、水清岸綠,是休閑旅游的好地方,何況居住生活!”泗陽縣城廂街道卜湖村農居集中居住區居民卜先生喜不自禁道。
源頭管控,實現“大地常綠”
“過去的廢舊塑料堆場,變成了現在的多肉栽培基地,鼓起老百姓口袋的同時,還改善了土質、讓‘大地常綠’。”說起過去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給土地造成的污染,位于宿城區耿車鎮的江蘇育美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平忍不住皺起眉頭。“之前,地里種出的莊稼都不敢吃。”
著眼“土更凈”,宿遷有序推進土壤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完成耿車鎮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片區二噁英污染土壤修復工程以及沭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櫻花路兩側化工遺留地塊風險管控工程。
與此同時,深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治理修復,土壤環境質量基本穩定。完成126個國控、省控土壤監測點位布設,逐步形成了覆蓋企業園區、固廢場地、果蔬菜種植基地、畜禽養殖場、耕地、林地、飲用水源地等區域的土壤質量監測網絡。
為實現源頭管控,宿遷還加大危廢處置利用能力建設,2021年危廢處置利用能力增加到59.36萬噸/年,比2016年提升210%。去年成立的江蘇昕鼎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采用“智能化設備+智慧化平臺”模式,完成了對小微企業危廢申報、分析、收集、包裝、貯存、轉運、利用、處置八位一體信息化管理,“小危收集”在全流程監管中小微企業危廢處置 、全方位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全覆蓋周邊區域及危廢類別、全產業鏈危廢閉環管理中體現出積極的社會效益。
“好生態”一直是宿遷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宿遷正立足“江蘇生態大公園”發展定位,一體謀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全面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