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要求,省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每年開展江蘇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宿遷生態環境滿意率連續多年超過90%,穩居全省最高;此外,群眾對土壤質量、環境綠化、空氣質量等10多項調查指標的滿意度,同樣持續領跑全省。
這些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既是宿遷辦好綠洽會的前提和底氣,也是以綠之名、興城惠民的生動詮釋。
綠洽十年,宿遷始終堅持生態“置頂”,以高標準抓重點、嚴要求補短板,高質量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六增六強”落地見效,殷實綠色家底,為把綠洽會辦得一年比一年出色提供有力保障。
堅持問題導向,鐵腕治污不含糊
從古黃河改造、馬陵河治理,到運河沿岸整治、駱馬湖生態保護,宿遷的水資源煥發出勃勃生機;從秸稈禁燒、揚塵整治,到淘汰老舊車、圍剿“散亂污”,宿遷撥霧霾見藍天,“宿遷藍”“深呼吸”成為常態……生態宿遷“天生麗質”,更不乏后天努力。
聚焦污染防治,宿遷堅持問題導向,在抓細抓實中央環保督察、省級環保督察及各項專項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的同時,運用系統化思維,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統籌推進治氣、治水、治土等重點工作,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為解決京杭大運河宿遷城區段和駱馬湖東岸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問題,2018年,宿遷實施“一線一岸”環境綜合整治,集中8個月時間攻堅,當年完成了碼頭堆場清理、通航秩序規范、堤岸環境提升等5大類13項具體工作任務,實現了“碼頭整治徹底、河道暢通有序、臨岸生態宜人、服務規范提升”的目標。
為實現岸綠水清、魚翔淺底的景象,宿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水體排查整治,在建立黑臭水體檔案基礎上,有針對性制定整治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采取截污、清淤、活水、保潔、生態修復等措施,系統治理黑臭水體;此外,出臺《宿遷市古黃河馬陵河西民便河水環境保護條例》,以地方法規形式規范河道治理、管護。
相比“治水”,宿遷“治氣”手腕更硬,毫不含糊:緊扣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在強勢升級工業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治理、車船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應急管控措施的基礎上,一度常態化公開約談空氣質量月度考核排名末位區,及時發布環境空氣質量通報、各縣區降塵量情況通告、環境質量預警分析通告、“較差工地”通告等,壓緊壓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
可喜的是,截至8月31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73.4%,同比改善13.6%;PM2.5累計為42μg/m3,同比改善6.7%;空氣質量優良率和PM2.5濃度均達考核目標。
立足常態長效,健全機制不停步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宿遷不僅在治理力度上不斷加碼,更從環境治理體系上破題,著力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重點提升環境執法監管水平、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生態保護水平。
僅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部門已出動執法人員4599人次,結合生態環境部夏季臭氧監督幫扶和省生態環境廳對我市當前水、氣重點幫扶交辦的問題,累計立案查處企業165家,擬處罰金額3060.4萬元,傳遞出“不把資金用于治污,就把資金用于處罰”的鮮明導向。
環保執法鋼牙越來越鋒利,得益于執法監管能力的提升、執法程序的規范和司法聯動的加強。宿遷在全省率先試點“污染防治設施配用電監測與管理系統”,推廣有動力污染治理設施用電監管云平臺,對污染源和環保設施用電的實時監控,并嚴格執行“查審分離”、“雙隨機一公開”和執法局局長定期易地輪崗交流等制度,并制定出臺《宿遷市重點環境問題定期會商聯合調查處理辦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常態聯動。
為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宿遷及時制定出臺《宿遷市區實施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財政政策》,配套制定《宿遷市區污染物排放統籌資金的收取、返還、獎勵及使用的實施辦法》和《宿遷市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財政政策相關指標考核辦法》。
此外,建立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積極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有力有效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持續殷實綠色家底。多年來,宿遷還扎實推進洪澤湖、駱馬湖、古黃河等河湖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深入開展植樹造林等國土綠化活動,加快清風廊道、污水處理設施等生態工程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容量和質量,深入發掘生態優勢。
聚焦實現“雙贏”,創新舉措不懈怠
在宿遷,環境執法就是找茬、罰款,說話硬邦邦、不通人情的固有印象正在逐漸改變。
在環境保護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氛圍中,全市生態環境部門在“依法依規”監管的同時,拓展思維,創新辦法,探索機制,力求“有力有效”服務,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雙贏”。
為此,宿遷通過環境執法“多說一句話”,將普法與執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服務與監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僅很好地服務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牢牢守住了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紅線。
與此同步,宿遷大力實施綠色金融政策。去年,市生態環境局與江蘇銀行宿遷分行簽訂金融服務合作協議。僅一年時間,已為全市上百家企業提供了“環保貸”等綠色金融政策指導,累計投放“環保貸”22筆、貸款金額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宿遷優化環保執法自由裁量權,對輕微違法、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試行暫緩立案不予處罰,實行指導、教育和整改;對首次違法、依法應予處罰的,采取低限處罰,重在促進問題整改;對屢教不改或主觀故意的,依法頂格處罰,既保持環保執法高壓態勢,又引導企業增強環保意識,加大環保投入,積極轉型、綠色發展。
依托良好生態尤其是“兩河兩湖”水資源優勢,宿遷還科學謀劃“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綠色富民產業,加快“千里大運河宿遷集中展示區”、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積極打造現代綠色生態、宜居宜游宜業的示范區;以水為脈,高水平推進河湖沿岸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著力構建“以水串城、清水繞城、人水相依”的城市特色,讓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深呼吸、看綠化、見清水”,在宿遷,越來越多的市民暢享“綠色福利”;來宿遷,越來越多客商發掘“綠色紅利”。隨著一座美麗宜居的城市在駱馬湖畔快速崛起,“江蘇生態大公園”的魅力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