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隨著駱馬湖全面禁捕,越來越多的漁民從事起了水產養殖行業。宿遷供電公司主動當好“電管家”,幫助養殖戶改造傳統漁業養殖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在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一處水產養殖基地內,皂河供電所黨員服務隊的隊員們正在檢查養殖基地的自動投料設備,詢問養殖戶用電問題。這臺自動投料機,配有三個高大的料倉,由一臺主機進行操控,可以對投喂量、投喂點進行設置,十分便捷。自動投料機的使用,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效率也更高。
“我們這邊之前的話就是純人工的,現在全是機械化投喂了。之前一個勞動力一天能投喂四十到五十畝,現在一個人一天可以投喂一千畝。”江蘇蘇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養殖經理葛高磊說。
電力是提高水產養殖質量的“生命線”。除了使用自動投料機,增氧機等設備,水產養殖基地還安裝了推水曝氣設備,形成動態循環流水“生態圈養”模式。養殖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建廠之初,當地供電所特事特辦,快速給基地提供了5臺變壓器,幫助基地順利投入運營。“我們是一年的話要不停的不停的供電。這個電力的保障對我們這種養殖模式還是非常關鍵的。”江蘇蘇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張偉說。
為保證全鎮養殖大戶安全用電,湖濱新區皂河供電所采取“黨員+養殖大戶”的模式,定期深入塘口提供用電服務。可靠的電力保障,讓當地的水產養殖業戶致富勁頭更足。目前僅皂河鎮就已建成智能化水產養殖面積8萬畝,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們打破傳統,走上電能養殖的新路子。
“我們主動靠前服務,針對用電需求大的客戶,我們開通快捷的辦理通道,進行新增配變及線路,保障這個電壓質量,共產黨員服務隊上門服務,通過細致的供電服務,來助力地方漁業產業的發展。”湖濱新區皂河供電所副所長戚威說。
總共: 1頁
初審:杜亞男/二審:湯娟/終審:馮波
作者:蔡雨晴 ,專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