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陽縣民主村,是一個距離縣城僅幾公里的小村。雖然距離縣城很近,但是受資源等因素制約,八年前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在全縣位居后列,是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
“以前村集體和老百姓收入低,村里環境差,沒有生氣。”說起八年前的民主村,村黨支部書記任家昌感慨地說道。
“2013年,我們經過走訪調研,發現民主村脫貧的最大障礙就是沒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給救濟不如給項目、送錢物不如送崗位,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強村富民。”擔任民主村“第一書記”的泗陽縣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朱永凱說。經過深入調研并與鄉鎮、村干部研究,圍繞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實施產業化項目建設,以“產業扶貧”尋求強村富民的努力就此展開。
源美電子廠以加工手機元器件為主,是民主村第一個家門口就業項目。700多平方米的車間里,6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著。工人王輝說,過去為了照顧孩子和老人,他只能待在家里靠微薄的種地收入度日。2017年初,源美電子廠正式投產,王輝和妻子都進廠當了工人,夫妻倆月收入近八千元。
“村里有了廠子,我們兩口子都有活干了,每月三四千元工資穩拿,日子很有奔頭。”說起現在的生活,王輝臉上掛滿笑容。此后,泗陽縣稅務局和村委會又陸續引進快遞包裝袋、led節能燈組裝、無紡布等5個“家門口就業”項目,幫扶村里建設廠房。6個項目為村民提供了236個就業崗位,人均月薪超過2500元,產生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效果。
為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民主村又把目光投向村里的2400畝土地。任家昌介紹,村里因地制宜引進葡萄、西瓜、板藍根等6個農業項目,發展高效農業800畝,提供就業崗位128個。2017年,村民的小青年朱政回鄉創業,他流轉20多個農戶的100多畝土地創辦了“尚然農場”,又吸納他們到自己的農場打工,讓農戶們拿到租金和工資收入“雙份錢”。
“每天工錢五十塊錢,感覺也很不錯,而且我們家土地也租給了農場,又拿租地錢,在這里打工再賺一點,生活過得還不錯,吃穿都不用往兒女要了。”村民吳炳蘭說。
如今,民主村的面貌發生了讓人吃驚的變化。村里水變清了,綠樹變多了,道路變寬了,村民家門口就業機會也變多了,村民的生活真正變好了。家門口就業項目和高效農業項目每年給村里帶來27萬元的集體收入,民主村成功脫掉“省定經濟薄弱村”的帽子。“產業扶貧”強了村,富了民,民主村的變化還在繼續。